申请心路历程——
最初的计划里面只想着能够保送外校、读个学硕即可,根本没有打算出国留学。当初一门心思的参加上海、北京高校举办的夏令营试图获得保研资格。但结果不是很理想,当时被清华拒了,而且其他的夏令营也由于时间冲突而不能参加,由于自己实在不想在呆在本校读研,最后真的是有些逼于无奈的选择了出国。而当时已经是大三暑假末期,我对于出国什么准备都没有,而且时间紧迫,于是选择咨询沃尔德而不是自己DIY申请。申请美国的学校一般需要托福和GRE,商学院还要GMAT,当时实在无法立刻准备好,自己也不想去太远的地方于是选择了只需要雅思/托福成绩的香港作为申请对象。
我八月底开始准备,把个人资料和各种沃尔德需要的信息汇总发给他们,而自己开始准备雅思考试。九月份异常忙碌,准备雅思、试了试外校的推免研究生、获取本校保研资格做两手打算,月底考了雅思、去上海面试、在本校考试……所幸结果很好,雅思成绩达到了标准,上交也录取,这时候才松一口气,但是最后听取各方建议后还是选择了去香港读书,毕竟在学术气氛以及环境上还是比国内高校好的。
刚开始香港申请时没有打算申请PhD项目,也是突然咨询了一个学长后,他建议我试试PhD项目,含金量更高,而且就硬件看我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于是继续咨询本校老师,选择了与我们系有合作的城大作为PhD申请对象。然后直接和当时负责招新的城大老师联系,在他指导下准备资料、research proposal等,(其实只有research proposal是自己准备的,其他的PS,CV等都是文案姐姐帮忙写的,真的写得很好!很好表达了自己想传达的意思)然后在文案姐姐的各种引导下开始系统申请。Master的申请都是文案姐姐帮忙的,感觉十分放心,而PhD申请因为更学术还有面试所以自己多费了点心。PhD申请面试了两次,由于今年学校政策又有变化所以4年的PhD名额很少,加上各种原因,导致申请过程比较艰辛就不一 一赘述(而且自我觉得面试表现极差),一直到快4月份才收到offer。算是为自己申请画上了句号。
个人PhD申请感受是(不同系可能不一样情况):现在申请更加“规范”,有时候不一定需要套词,到申请季只需要直接在系统上申请,只有通过系里面的筛选,联系老师才比较有意义。有些学生很早就发各种邮件咨询,有些老师并不会理睬直接要你到时候去申请。但是也不能说套词没用,有些老师很有话语权也是可能的。然后就是筛选,个人觉得我的两次面试都不算很正式,做决策的老师就是负责招生的老师,所以给我的感觉是面试不是很重要,面试不在于考你很多学术专业知识,感觉看你口语能力层面还多些(这是因为我面试时一个专业问题都没回答出来……)。录取与否更多就是看你的学校、GPA,还有paper(这仅是本科直接申PhD情况,研究生可能看得更多,比如导师、研究成果之类的)。
读PhD后感受:
首先就学校而言,城大虽然比较小,但是设施都很齐全并且很智能、先进,这从图书馆、学校的e-portal等各种管理系统可以看出。就是物价比较贵,由于城大处在富人区,附近没有什么平价超市,都是卖进口产品的超市,想买便宜的菜得走比较远。(这仅仅是住在学生宿舍才有的问题,那些自己租房子的一半住的地方旁边都会有街市)但是学生宿舍在其他方面还是比较方便的。
再就是读博感受:(仅就管理科学或者一些理工科专业,不适于全部专业)
读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和本科学习完全两个世界的事情!本科所学只要你听了课并且应用好就可以做好作业,通过考试。但是博士生要学的东西真的比本科生难很多,就我们系而言,对数学要求很高,本科学的数学知识根本不够,上课所讲的完全不够,得自己看书自己推敲,就算好好听课也不一定保证作业会做。本科更多是拿公式用,而我们需要从头证明这个公式可以用。所以如果不是真正喜欢科研这块或者没有耐心毅力好好对待学术的话,读博并不是好的选择,工作的话读个master就够了。真正读博了话,真的是有种“追求真理”的感觉,因为研究的并不一定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到。而且博士生活真的相对比较枯燥,那些工科的更加累,早上9点去实验室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不要以为自己继续在校园就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啊活动啊,进行各种社交,博士的圈子在我看来是比较窄小的也没有多么多姿多彩,大家都在努力科研、出成果、毕业,所以选择之前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但是PhD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地方。首先便是奖学金,你可以完全把这当做一个工作来做;在就是PhD是创新的工作,相比于一般上班族朝九晚五每天重复一样的事情还是很有乐趣的;相比于一年的master更加有归属感,你有自己的office,可以住学生宿舍,也有自己的同伴,学术圈子;博士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复杂......
如今一切都是刚刚开始,觉得艰难是一定的,我现在就是各种数学知识不会,看文献都是件十分吃力的事情,什么都需要重新打基础。希望通过第一年打好基础选好研究方向后一切会变得比较顺利。